一枕黄粱
年关降至,儿子给父母的赡养费、口粮还没有到位,两老又只得颤巍巍跑村里找范书记。范书记见状直挠头:“娘的东西!年年都这样!这些多生的!”
书记转身对两为老人说:“你们先回去,等会我去日他娘一顿!”两位老人哑然,“日他娘一顿”,岂不……
老人八十有几,据说年轻时也一身“鬼气”,父母没赡养,缘由是两老有三个儿子,大儿子是前娘生的,分家时就立下契约:爷爷、奶奶由大儿子抚养安葬。父母也就不管帐了。结果爷爷奶奶粪桶满了只得自己扛。
后来的两个儿子是两老的“私房货”,自然宠爱有加。想不到当初一不小心埋下了自己的劣根性基因。
二儿子是“独眼龙”,小时候眼眶烂得百孔千疮。据说红纸膏药都贴了一箩筐,膏药贴在这边,“出气孔”又开到了那边。所以“独眼龙”的命是父母用一张张钞票糊起来的。“独眼龙”从小耳濡墨染,喜欢占便宜,学会“楷油”卖乖,只要有便宜,就给你恭维,真是既省成本又实惠。
“独眼龙”有需求就与你笑脸套近乎:“嘻嘻!没工作服,旧衣服有吗?旧皮鞋也行!嘻嘻!”
你正在拍照,他就笑凑上来了:“来来来!给我拍两张!”
“独眼龙”接到照片就赞赏照片是多么清晰,拍摄技术是那么的高明。言辞和声细语,语气轻重缓急,笑声都富有弹性。照片一拿走,乖乖!对不起,成本你也甭去要,那是要他的命!
“独眼龙”购物砍价更精明,直捣得商家伤脑筋。要是砍不掉价,就去找商家的熟人:“你去叫他便宜点!估计他也会卖的!嘻嘻!”
价格一谈好,“独眼龙”掰着秤杆看秤花,就是不肯掏“荷包”,每次都说:“哎呀,不好意思,我还少两毛!”最终将“零头”抹掉了。
现在赡养老人的担子落在两个儿子身上!谁知这“出气孔”还在“出小气”
这天范书记带着两老,挑着箩筐提高嗓门找上门:“独眼龙”你这个多生的,过年了,还不给父母送口粮?”
“独眼龙”有些惊慌,看范书记上门讨帐,太不光彩了:“我早就叫他们来称了,带这么多人干嘛呢?”
“说得漂亮!还有200块生活费一块交上!”
“嘻嘻!现在我没钱,要么让我去借借!”
“人都80多了,快死了,你准备借几年?”
……
粮食称好了,“独眼龙”不挑不送,父母摸摸箩筐移不动。
下雨了!范书记转身对两老说:“粮食我给你们挑去,200块生活费也别想了。别怪天,别怪地,只能怪自己!一是教养有问题,二是你们的遗传基因到位。要是再娶个小气的媳妇,那只能怪自己的命了!”
小的看大的,大的看小的,“独眼龙”的粮食拿来了,小的那份也就拿来了,这下两老可以过年了!赡养费可就泡汤了。
下雨了!“滴答——滴答——”屋檐的水一直往石板圈里滴!
赏析:
文章用个性化性格言行及作者的夹叙夹议来刻画人物。
通过书记与“独眼龙”两种不同个性化言行的描写,呈现两个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。文学就是人学,她源于生活,又高于生活,文中人物是典型的文学形象,故切莫对号入座。
“檐头水滴嗒……”指的是上行下效。父母的遗传基因与言行举止,下一代也会承传仿效,当我们老去的那一天,自己也会尝到同样的“苦果”。
评论